1824年是人类近代史上不普通的一年,英国闻名诗人拜伦为希腊独立战役牺牲,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则将这场含义深远的战役中的一幕画成了名作《希俄岛大屠杀》(诗人波德莱尔称其为“向消灭和无法治好的苦痛问候的可怕赞歌”),俄国诗人普希金发明出了现实主义悲惨剧名作《鲍里斯·戈多诺夫》(半个世纪后俄国音乐家穆索尔斯基将其谱成了同名歌剧发明),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祭出了他的文学宣言《拉辛与莎士比亚》,德国诗人海涅的《哈尔茨山行记》和《北海集》相继问世……可是,一切这一切都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期“十年磨一剑”的巨著面前显得相形见绌,那便是因末乐章的合唱《欢喜颂》而誉满天下的《第九交响曲》。这部旷世发明在1824年5月7日的首演,不仅仅人类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人类艺术史甚至整个近代史最激动人心的时间之一。这部初次融入人声独唱与合唱方式的交响乐巅峰之作在这以后的两百年间——从欧洲1848年改造到维也纳黄金年代的闭幕,从第二次国际大战到两德一致与柏林墙的坍毁,从“9·11恐怖袭击事情”到2020年延伸全球的新冠疫情——再三地被用来留念人类的自在遭到挟制、被期盼或被表扬的时间,并逐步在前史的长河中演变为全国际共通的言语,或曰全人类的同一首歌。
首演之夜
众所周知,音乐在维也纳人的日子中一贯占有侧重要方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勋伯格等一连串音乐家的姓名与这座巨大的城市严密相连。整整两百年前的1824年,就像在欧洲的许多其他城市相同,32岁的罗西尼是其时维也纳受热捧的音乐偶像,他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其美好诱人的歌剧和声乐发明的朴实美感。尽管不如罗西尼的著作那么受欢迎,54岁的贝多芬仍是那个年代最令人尊敬的在世作曲家。相关于罗西尼音乐的光彩照人,贝多芬的音乐则是耐人寻味的,甚至有些先锋派的滋味,像是一门瞄准未来的大口径火炮。尽管如此,一场贝多芬新发明的大型管弦乐著作的首演音乐会,仍是激动人心的。尤其是考虑到贝多芬已有十年未曾举办过这样的音乐会,自几个星期前音讯宣告以来,当地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就一贯期待着这个首演之夜。
“维也纳的最新音讯是,贝多芬行将举办一场音乐会,他将在音乐会上表演他的新交响曲、新弥撒曲中的三个乐章和一首新序曲”,1824年3月31日,27岁的舒伯特曾这样写信给一位缺席的朋友。要知道,这部新交响曲比以往任何一部同类著作都要长得多,而且前所未有地包含了合唱和独唱声部,这些簇新的东西将人们的好奇心提高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高度。就在舒伯特写下这封信的大约一个月前,贝多芬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规划巨大的著作。同年3月10日,他给坐落美因茨的B.朔特音乐出书社写信,表明他要献上“一部新的大型交响曲,它的完毕是带有人声独唱与合唱的末乐章(我的带合唱的钢琴幻想曲风格,但内容丰富得多),唱词取自席勒名垂青史的诗歌《欢喜颂》”。
为举办这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贝多芬要求有一个规划巨大的弦乐组,一同许多单个的管乐声部都要求选用双管编制,再加上一个定音鼓手和三名冲击乐手——总计将添加85-100名演奏者。要知道,康特纳托尔剧院管弦乐团虽被点评为维也纳最好的工作乐队,却只有45名演奏者,这与贝多芬这部大型交响曲的编制要求相去甚远。所以,一些维也纳顶尖的专业音乐家加入了这个乐队,城里能找到的最优异的业余器乐演奏者也被招募进来充分部队。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数量巨大的合唱团,它的人数大致在80-120人之间。不难想见,这部高度立异的大型交响曲所提出的许多技能难题,关于参与首演音乐会的这支半专业半业余的乐团,简直是无法打败的。谁都不会想到,这场注定糟糕的首演将成为一个含义严重的前史性事情。
尽管有着各式各样的困难,首演音乐会仍是如期举办了。尽管贝多芬约请的奥地利皇室成员无一人参与,但剧院的其他当地却挤满了观众,其间包含许多贝多芬的贵族赞助人、数量可观的来自中产阶层的有涵养的崇拜者,以及许多音乐家,这些音乐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基层阶层的成员,而且底子不寻求更高的社会方位。望着济济一堂的剧院,已是老年的贝多芬的心里充满着欣喜之情(其时贝多芬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他期望从这场音乐会中赚取一笔不菲的收入)。更令他欣喜的是,到会首演的观众对这部新著作报以极大的热心。当《第九交响曲》的终究一个音符散失在康特纳托尔剧院的空气中,那个至今仍然感动着许多爱乐者的画面随之而来:现场爆宣布极为火热的掌声,但背对着观众且现已彻底失聪的贝多芬还在静心翻阅他的手稿,并没有认识到整座剧院已陷入了欢腾(先后拍手多达五次,甚至惊动了差人),直到女低音歌唱家昂格尔小姐拉了拉他的袖子,让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一切的观众都在拍手,挥舞着帽子和手帕。他感谢地鞠了一躬。
笔者保藏的部分贝九首版唱片
“他必定让那些老家伙有了摇头否定的东西”,贝多芬早年的学生、闻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向他的朋友写信评论道,他认为这部“新交响曲流露了如此新鲜、生动而且十分年青的精力;它具有如此强壮的力气、立异与美感,正如一贯从这个智者的脑筋中发生的相同”。不过,车尔尼具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可以经过在键盘表演奏总谱来了解和回味这部巨大的著作。至于榜首批现场观众的热心,与其说是源自对这部巨大的新著作所要传达的内容的任何实质性了解,不如说是由于音乐朴实的物理力气与对垂暮作曲家的遍及尊敬。和人类前史上一切最巨大的著作相同,《第九交响曲》以其迅速增长的精力能量和影响力,与其发明者的生命相别离,从而敞开了归于自己的光辉旅程。
匠人与艺术家
两百年后的今日,回望《第九交响曲》首演的1824年甚至贝多芬发明这部发明时所身处的那个年代,我们很简单辨识出其背后于19世纪上半叶如火如荼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影响深远的运动源于欧洲对自在和独立的神往,它将反教条的启蒙思维与对情感和天性的着重相结合。在整个音乐史上,贝多芬正是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最巨大代表。在这方面,德国作家、音乐家E.T.A.霍夫曼的点评很有代表性,他在1810年的一篇文章中将贝多芬描绘为“一个朴实的浪漫主义者”,他的音乐“触发了忧虑、敬畏、惊骇、苦楚的杠杆,唤醒了那无限的巴望,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的精华”。这一切都源自一个人对自我内在的重视和发掘,对个别独立认识的体认与推重,这正是浪漫主义的中心要义。
在音乐范畴,贝多芬是最早具有艺术家自觉的天才之一。从他开端,逐步有了匠人与艺术家的分野。他简直完美符合了今人对艺术天才公式化的幻想:不幸的人生加上超卓的天分,辅以横冲直撞,甚至浮躁、苛刻、冷若冰霜的性情,再加上对紧箍咒般的条条框框的鄙视,以及决计改造的发明伟力。贝多芬的这份天才,源于对本身艺术使命的体认,尤其是他在1802年写下闻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之后,天才的发明力源源不断地喷薄而出。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在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各个范畴狂飙突进,不断发明出有史以来最特殊的著作。而贝多芬之前的音乐家,即便像莫扎特这样对自己音乐技巧的独创性有着明晰的认知,仍然受制于专曲专用的发明方式。他们就像规划师,为详细的雇主:主教、贵族、皇帝、资产者,规划出合适他们味蕾的音乐冰淇淋。
固然,贝多芬也发明了为数众多的定制音乐,但他开端以艺术家的高度自觉将产品与著作区别开来,前者认为维也纳会议所写的《威灵顿的成功》《荣耀时间》为个中典型,它们更多地流于感官影响,常被后世听众所疏忽;后者则是他那些足以扛起整个音乐史分量的巨大著作——包含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5首钢琴协奏曲,以及仅有的歌剧《费德里奥》,还有晚年的《庄重弥撒》,一切这些著作以其无与伦比的乐思、通俗的技巧和难以尽头的内在,极大地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开展。贝多芬将音乐作为一种志业,把他的生命和热心以音乐的方式馈赠给后世,其间尽管有着愈加兴旺的音乐出书业的助推,但我们仍不得不说这种姿势,乃是艺术家贝多芬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一大壮举。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与1824年的国际》
有了这种指向艺术家自觉的浪漫主义视角,我们再来看他的《第九交响曲》,或许更能领会作为一位音乐家不断求新求变并寻求自我逾越的勇气与才智。假如说榜首乐章仍是相对了解的贝氏风格,二三乐章的方位交换却是对之前一切交响曲范式的严重改动,由于慢板乐章一般处于谐谑曲之前。位序第三的慢乐章经常被后世音乐家用于对贝多芬的晚年心境进行参悟,但关于群众听者而言,它的缓慢跋涉会让人觉得有些烦闷与磨蹭。可是,这一发明性的改变其实暗含着贝多芬的精心规划:他是在故意制作一种衬托,以便台下观众听到第四乐章忽然迸发的“灾祸和弦”时,会带来一种激烈的戏剧性比照作用。
而当末乐章中席勒的诗歌《欢喜颂》经由合唱的方式翻天覆地般倾注而出时,贝多芬不只推翻了一切交响曲的既定次序,也赋予了这首著作一种空前绝后的改造性力气。“四海之内皆兄弟”,席勒的诗歌是满怀美好愿望的乌托邦,贝多芬将其变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政治势力,剑指一切国家的根基。从首演之夜的两百年间,《第九交响曲》一贯是打着各种红旗的社会改革者的集结号,马克思将其描绘为“人间欢喜的庄重弥撒”,斯大林曾命令在苏联的每一个村庄演奏它,日本每年圣诞节前后都会举办破纪录的“第九交响曲”音乐会(一张CD的容量规范乃是日本索尼公司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奏时长作为上限),而凯尔·斯塔莫最近对英国Classic FM表明,这部交响曲最能归纳他领导下的英国工党:“它有一种使命感,而且又十分达观。这是十分典型的工党气质。要让每个人,像贝多芬那样让每个人为了它而登上这个舞台……这是一种向更好的当地行进的感觉。”
贝九的前史性时间
在整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表演前史上,假如要举一位影响力最大的人物,那非德国指挥家富特文格勒莫属,现在他一人留下完好录音的“贝九”版别就多达12个。其间,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其1942年留下的那版“黑色贝九”。时年4月19日,希特勒53岁前夜的庆典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被钦点指挥“贝九”。尽管他想方设法回绝为纳粹表演,但其时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以其家人的性命安危相挟制,富氏才无可奈何登台指挥。这场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带着高度杂乱的心情演绎这部交响乐前史上的扛鼎之作,整场表演就像一首悲愤浓郁的诗歌,一切乐器音色的心情潜力被发掘到极致,没有一个单音不是在声嘶力竭地咆哮,尤其是第四乐章的强弱反差极端激烈,快板的速度快到简直让人喘不过气,这种迸裂般的扎眼光辉简直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不过,最意味深长的一幕发生在表演完毕之后,当富特文格勒回身向现场观众致意时,戈培尔上前自动与其握手。随后,富氏以一个简直不被发觉的轻轻鞠躬,将左手中的手帕换到了方才与戈培尔握手的右手上,使劲地抹了一抹,这个无声抵挡的细小细节为这版“黑色贝九”赋予了一抹抵挡极权控制的亮色。更令人惊异的是,尽管音乐会现场没有组织录音,仅仅经过播送向群众播映音乐会实况,却有一位听众用自己非专业的设备将其时的播送转录下来。这份宝贵的录音直到2004年,才被Turnabout厂牌发现并出书。尽管这个录音的音质十分不抱负,但转录发生的含糊感和时空距离感,加上带有杂乱心情的布景故事,愈加深了这版“黑色贝九”的传奇色彩。
“贝九”表演史上的另一个前史性时间归于我国和我国人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建立仅三年的中心乐团(我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前身)接到表演“贝九”的严重使命。其时,接棒“贝九”的是刚从苏联进修回国的年仅36岁的指挥家严良堃。作为交响艺术的珠穆朗玛峰,每一次演绎“贝九”都是一次攀登顶峰,每一次表演都是音乐的盛事,正如严良堃的名言:“‘贝九’不能说演就演,要像过节相同演‘贝九’。”愈加含义特殊的是,1959年7月5日表演的这版“贝九”是彻底由我国人演奏、演唱、指挥下呈现在舞台上的首个完好四乐章版别(1927年,梅百器指挥上海工部局乐队榜初次将“贝九”搬上了我国舞台,但其时只表演了三个乐章,没有合唱,而且乐手根本都是外国人),也是人类前史上初次用中文高唱《欢喜颂》,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颤动。
要知道,以其时的前史条件和技能水准,首演完好版“贝九”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从指挥到乐手再到合唱团成员,一切人都齐心协力,勇攀顶峰,难以想象地完成了这个具有前史性含义的使命。严良堃后来回忆说:“其时,乐队成员的个人技能水平还很有限,又刚刚下乡劳动锻炼回来,许多当地一开端演奏起来十分费劲,合唱部分唱得也不到位。可是,那时人们的热心和干劲十分高,我们团体攻关,互相帮助,一同剖析技能问题,不但分声部练,还跨声部组成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来操练,成果表演时我们唱得美丽极了。”尽管这版“贝九”第四乐章的那段赋格演奏得不行明晰精确,但其合唱部分十分规整一致,让人感遭到那个年代的人们那种无与伦比的真诚、热忱与仔细。
托马斯·F.凯利著作《首演》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撤除,两德正式宣告一致。为留念这一前史性的时间,一场集结了德累斯顿、列宁格勒、伦敦交响、纽约爱乐等国际九大名团的超级音乐会在柏林墙两边举办。此刻,指挥家巨头卡拉扬已过世,大西洋对岸的另一位超级指挥伯恩斯坦受邀执棒。作为“柏林墙危机”的见证者,伯恩斯坦被德国人民为争夺自在而尽力抵挡的精力所感动。他将末乐章中的《欢喜颂》改为席勒的另一首闻名诗歌《自在颂》。“我必定,贝多芬会赞同我们这么做的。”伯恩斯坦如是说。这一极具前史含义的表演被后人称为“贝九两德一致版”而享有盛名,其时有逾越20个国家多达一亿人经过电视转播收看了这场音乐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贝九”的表演时长挨近80分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慢的版别。从一开端,伯恩斯坦将速度拉到慢的极限,杰出其戏剧性,因而当榜首乐章的高潮来暂时,其震撼力不行比较。可是,谐谑曲的第二乐章又可能是一切版别中最快的,与第三乐章的深重构成明显的比照,而一切这些快与慢所积储的力气在第四乐章中迎来迸发,尤其是配上《自在颂》的唱词(女声合唱部分加上了童声合唱),待终究一个音慢慢落下,一股激烈的史诗感油可是生。在此,“贝九”便是人类最高抱负的乌托邦,亿万人的同一首歌!听说,伯恩斯坦在两场音乐会完毕后仓促赶往勃兰登堡门,并恳求一位正忙着从柏林墙往下凿砖的人也给他一块。这位先生和他的家人还沉醉于方才电视转播的音乐会中,一看是伯恩斯坦,激动地立马将手中的砖块递过去,一边手足无措地说:“是他自己!”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重要年份,合理全国际都在为留念“乐圣”准备各式各样的音乐庆典活动时,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忽然来临。国际各地的逝世人数不断上升,简直一切的音乐会都被悉数撤销。在一片惊慌、哀悼甚至失望的心情气氛中,国际各地的人们纷繁用音乐来疗愈和解压,来抗击汹涌延伸的病毒。德国多地音乐家呼吁,期望一切人都到阳台或窗前演奏《欢喜颂》,期望我们活跃拍照自己看到的“阳台音乐会”,并在交际媒体上共享,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坚持团结互助的精力,共渡难关。荷兰鹿特丹爱乐乐团在官方YouTube渠道上线了一个特别的视频,18位居家阻隔的演奏家别离录制各自声部的演奏片段,终究编排成《欢喜颂》的片段。随后,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和美国科罗拉多交响乐团接力演绎《欢喜颂》。一切这些视频都在交际媒体上获得了极大的重视。
我国和日本也在活跃行动,两国联合推出了包含《北风吹》《早春赋》《欢喜颂》三首著作凝集而成的MV,结尾高潮处气势恢宏的《欢喜颂》传递出全人类必定可以齐心协力打败疫情的勇气、决计和决心,预示人们终将回归欢喜祥和的调和国际的那一天。就这样,在疫情暴虐的困难岁月中,“贝九”再一次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精力感染力,经由《欢喜颂》美丽昂扬的旋律和热心汹涌的唱词,将全国际各地的人们团结起来,逾越地域,逾越国界,逾越种族,逾越年代,久久回旋在国际各地人们的心中。
吴靖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